50年,血浓于水融入有道之墟——访原道墟镇人大主席田志良 | ||||||||
|
||||||||
近年来,道墟沿着探索和实践的道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历任党政领导班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统筹兼顾,一抓到底,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和党的建设等扎实推进,大刀阔斧地续写着道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近日,记者采访了原道墟镇人大田志良,倾听他的40年工作历程。 主推农村改革 1971年,田志良到道墟公社担任党委副书记,1981年起担任党委书记。在农村工作了大半辈子的田志良经历过许多运动,“我最难以忘怀的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次农村改革。”田志良坦承道。 1982年,安徽小岗村搞土地承包到户的农村改革已进入第三个年头。但由于政策贯彻不彻底,道墟公社还在坚持大集体生产方式,生产队长日日派工安排生产,社员没有自主权、生产缺乏积极性。当时,田志良想了很多办法,如“四定”到组、评比奖励生产队长等,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始终不能充分发挥,粮食产量总在徘徊。每年夏季便如临大敌,全体公社干部忙得团团转,筋疲力尽不说,晚收减产年年重复。 这一年,田志良参加了绍兴的学习班,大家对农村承包到户问题争论激烈。田志良内心也犹豫过:土地承包到户是好,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农村症结的一剂良药。但这个措施是属于资本主义的,弄得不好,运动来了,自己被划个右派在所难免。更担心先进的社会主义道墟公社会葬送在自己手里。 不久,省委领导沈祖伦来道墟公杜搞调研,他谈了几点指导性意见,对田志良启发很大。随后,田志良召集班子成员,对如何发展生产力、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派干部分头下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又组织社、队两级干部到率先搞土地承包到户的嵊县参观取经。回来后,大家统一思想,成立工作组到四联大队搞试点划样,同时制订全公社土地承包到户的工作计划,由点到面全面铺开。 实行土地承包到户不久,广大社员就像脱缰的烈马,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过去,秋收冬种喊破喉咙,计划还是完不成,承包到户后,没费劲,就超额完成了,而且进度快、质量高,出现了老少出勤、亲戚相帮、朋友互助的场面。“这场改革,就如走象棋,一子走活,满盘皆赢。”田志良回忆道。 引领工业发展 多年前,道墟被戏称为“上虞的角落、绍兴的隔壁”。如何让这个边缘落后地区改头换面?田志良认为,只有大力发展工业,促进集体经济增收。 很快,田志良亲自上阵,带头创办乡镇企业,包括道墟水泥厂、砖瓦厂、沙筛仪器厂等十余家企业。自己培训员工,自找销售门路,自找生产原材料,正是靠着“想尽千方百计、讲尽千言万语、跑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赤手空拳把一家家企业办起来。在他的带动下,许多道墟农民“洗脚上岸、进厂务工”,道墟的乡镇企业迎来了大发展,其规模和产值均达到当时上虞县各乡镇的前五位。 深耕工业多年,田志良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他充分发挥道墟原有化工工业和五金沙筛业的行业优势,不断培育、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千方百计促其扩张、裂变、规模发展,从而将特色产业转化为优势产业,逐步形成由化工和机械仪器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构架,最终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道墟经济、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龙盛,从300多元起步的公社农药厂发展成为世界染料巨头,现在还在不断开拓、稳健经营。真的了不起!”田志良感慨道。 从1978年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道墟就主动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早在80年代,道墟的五金沙筛仪器就推销到全国各地,营销网络初步建立起来。主抓工业的田志良经常走访企业,向企业负责人问需求、解难题。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走出了一条“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开放之路。“龙盛”到印度等境外投资,到江西、四川等地开设分公司;闰土到连云港、常山、嘉善等地投资,产品自营出口,远销五大洲。同时,道墟利用外资数亿美元,为本地工业发展带来新生态,是上虞有名的招商引资先进地,在全省工业强镇中名列前茅。田志良所在的道墟党委政府一直以来是道墟工业发展的坚强后盾,为本土企业保驾护航,使道墟民营经济异军突起,独领风骚。 深挖乡土文化 道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此工作、生活了近50年的异乡人田志良早已把道墟当做自己的家乡。长于斯,爱于斯。“中国方志学鼻祖”章学诚,中国古建筑园林大师陈从周,著名散文家川岛(章廷谦),享誉中外的几代美猴王:章宗义(六龄童)、章金星(小六龄童)、章金莱(六小龄童)等一批道墟名人乡贤,田志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退休后,田志良笔耕不辍,跑遍了道墟的大街小巷,探访散落各处的台门院落,深度挖掘道墟的文化底蕴。他以每年1-2篇的论文撰写要求自己,至今已完成十余篇。在区乡贤研究会的指导帮助下, 田志良带领道墟分会全体会员,历经16年辛勤付出,收集整理了近百篇发表在各大报刊杂志有关道墟乡贤文化的文章资料,汇编出版了《道墟乡贤文化集萃》,从有道之墟、越中望族、方志之祖、园林之父、绍剧世家、鲁迅亲友、仕宦师爷、儒贾达人、乡土风情、传奇逸闻等十方面,对道墟从古到今,从传说到史实进行生动形象的文化展示,为道墟乡贤文化建设起到了添砖加瓦的推动作用,也激发了各地道墟人爱家乡的热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勤劳的“道墟人”田志良和许多奋斗着的道墟人一样,依旧在工作一线。他退而不休,人老心热,担任老干部党支部副书记20余年,以上虞青少年讲师团成员身份讲课数十次,参加新四军历史研究,收集、整理、撰写的稿件,多次被《大江南北》,《东南烽火》录用。 已是耄耋之年,田志良不问年华,只追朝夕。“我还会继续在老年学会做道墟各方面的研究、调查,争取为道墟人民作出更大贡献。”田志良说道。 (记者 杨晓双) 转自 《上虞日报》 2018年12月21日 第3版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