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老干部天地 > 动态信息
18岁参军 浴血奋战一心向党   ——记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等大小战役数十起的老兵王林海
发布日期:2015-06-26字号:[ ]
    “拿起七九枪,跑步到操场,向右来看齐,站在排线上,保护我国防……”建党节来临之际,记者慕名采访历经战火考验的老兵王林海。回忆起当年与战友们浴血奋战的光辉岁月,老人激动地唱起了当年他在军营最喜欢的战歌。

  从18岁参军入伍,到1949年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王林海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等大小战役数十起。在老人的书房里,记者看到了一枚枚被精心保管的奖章,每一枚背后都记录着他从军岁月里的点滴过往。作为一名具有66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党员信仰的力量。

  年少无畏闯荡烽火战场

  提起为什么想要参军,王林海面带微笑地回忆道:当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我很小就出去做帮工。但因为自己没有手艺,维持生计非常困难,于是就萌生了当兵念头。于是,在18岁那年,王林海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因为小时候上过学,有一定文化基础,参军后不久,组织上就调派王林海去教导队学习。在这期间,他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负责接收前线下来的战俘。有一次,有一个战俘拿出一块金手表送给我,希望能给他特殊照顾。但是,组织上有纪律,我立刻拒绝了他的要求。

  辽沈战役结束后,王林海从教导队结业,又参加了平津战役,在一线战斗部队担任班长。当时,他受组织委派,带领着全班12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突入天津市,对敌人进行分割围歼,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最终将敌人从工事地堡中一个一个地揪出来,取得了俘敌两个多排的战绩。老人在回忆这段过往时,一字一句中都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怒之情,手里不时比划着,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争年代。

  攻克天津后,王林海所在军队随即向北平进发,在北平郊外的安固,他向连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准备正式接受党组织的考验。我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能够得到组织的教育培养已经是一种幸运,成为党员更是一种至高的荣誉。后来,他在湖北孝感县填写入党志愿书,并经党支部讨论批准正式成为一名预备党员。那天,他激动得一晚上没有睡着。

  王林海年纪轻、肯吃苦,打起仗来有自己的战术,团部觉得是可造之才,将他调到团独立连任通讯员。随后,他南下参加了歼灭白崇禧部队的衡宝战役、湖南湘西的剿匪战斗。因剿匪战斗中表现突出,194912月他被党组织批准入党,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从此,他时时刻刻以党员的标准对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久后,他又被组织选拔进入解放军陆军学校学习深造。1952年,他自告奋勇,发挥所长,毅然要求加入抗美援朝战斗。回忆起那段经历,老人的眼中不时泛着泪光,他告诉记者,当时,他们由西海岸调到三八线,晚上住在一间民房里。半夜敌军飞机来袭,疯了一样投射炸弹,他看着自己的战友被炸弹击中牺牲,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逝,那种悲痛令他永生难忘。赴朝一年后,王林海因表现突出,很快被提拔为营独立通讯排排长,并多次受到组织嘉奖。抗美援朝结束后,他服从组织安排调任解放军武汉高级步兵学校任通讯兵教官。

  立志投身家乡建设

  1969年,王林海响应家乡建设号召,从部队转业回到上虞,在一家棉纺织厂从事通讯工作。在工作期间,他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以工代干,凭着部队里学到的技术,把一家处于初创时期、有上千职工的棉纺织厂里的电话和广播设施,全部接通并投入使用。

  当时,厂内科室、车间之间没有电话,也没有广播,无法及时获得外面市场讯息,员工内部交流也很不方便。得知这一情况后,他毅然放弃其它更加优越的工作,选择留在厂里从事电讯设备工作。进入棉纺厂后,王林海一如既往保持着军人本色,秉承部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认真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为了安装和架设线路,他经常要一个人爬到十多米高的电线杆上。由于人手不够,他常常一个人要包揽所有的活,电话机买不到,就自己买零配件装配。

  除了线务员,王林海还兼任厂里的电话话务员及有线广播员,定时播报全国各地的新闻。棉纺厂广播室现在开始播音了棉纺厂广播室现在开始播音了,每天7点半,王林海总是出现在广播室,而他的声音陪伴着一代又一代棉纺厂职工。采访中,老人再次重温了他曾经念过无数次的开场白,声音依然铿锵有力。他说,对军人来说,没有拿不下来的山头,没有不敢啃的硬骨头。无论职场还是战场都是一样。同时,他又多次动员在武汉国棉三厂工作的妻子回到上虞,为初建的棉纺厂工作。从此,夫妻二人任劳任怨,辛勤工作,培养出不少优秀的接班人。

  把慈善当成晚年的事业

  今年86岁的王林海,把慈善当成自己晚年的事业,学雷锋,做好事,哪里有困难,就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为就医碰到困难的人捐款,及时解救跳楼老太,冒雨疏通下水道,为大学生讲解革命历史等,十多年如一日。王林海说:离休至今已30个年头,我身离休,为党工作的心不能休。

  有一次,王林海看到工地上的工人十分辛苦,他就自己烧了开水,每天步行给他们送过去。就这样,他居然坚持了4个多月。当时,家人们难以理解,觉得老人不好好待在家里享清福,反倒出来这么忙碌。可老人不这么想,他觉得虽然自己年纪大了,但也应该老有所为,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修村里的电灯、义务捡垃圾、刮墙上牛皮癣等,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志愿者工作,家里人也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王林海的子女婿媳8人全是共产党员,不仅工作表现出色,而且平时会参加公益活动,支持公益事业。王林海的媳妇李燕说:在公公的影响下,我不仅参加了公益红娘,而且还参加公益组织点亮一盏灯活动。

  现在,老人的身体大不如从前,整个采访也是在医院的病房里完成的。对此,老人倒是很释然,他说自己从小一无所有,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已经不错了。经历过战争年代,现在能够享受党的关怀和照顾,本身就是一种幸运。他更是笑言,之所以能从从容容地活到今天,这与他拥有的一颗想多帮助别人的心分不开。愈老愈知生有涯,此事一念不容差,他要做一个祖国建设中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