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身建设
历史长歌中的红色印记——六旬老人眼中的红色收藏展
发布日期:2011-06-29字号:[ ]
初次在上虞博物馆见到夏先生的时候,便觉得他是一个曾经历过红色时代的人。他双鬓微白,却依旧一丝不苟地把头发理顺在脑后,穿着淡灰色的衬衣,正聚精会神地看着红色徽章。仿佛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知识分子,在历史的走廊中细细回味曾经的光辉。

  往事之红色记忆

  走进红色收藏展展馆,那些展出的红色收藏激起观展者对当年那段历史的向往。特别是经历过的人,对着这些珍贵的展品更像在怀念自己的往事。

  夏先生对眼前的红色展览有着独特的感情,这次举办收藏展特地跑来参观。他对那些毛主席的红色徽章了如指掌,并指着其中的几枚告诉我们,这些是当时最流行的款式,并问我们可曾见过。当得知我们在父辈手中见过时,夏先生会心一笑,说:“当时的青年都曾收集过这种红色徽章,并以之为潮流。他们那个时代的人,共产党就是他们全部的信仰,尽管生活条件不如现在,但那时他们热情、乐观,拥有战胜一切的勇气和信念。”

  说起这些时,夏先生的眼眸里闪起一抹亮彩,仿佛他又回到了少年时:胸前别着毛主席的红色徽章,在春晖学堂中努力学习的岁月。

  这次红色展览中展出了很多样板戏,如《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白毛女》等极具代表性的红色样板戏。

  说起这些样板戏,夏先生如数家珍:智勇双全的杨子荣,沉着机智的阿庆嫂,忍辱负重的白毛女等,在他口中都是活灵活现。说到得意处,兴起轻哼几声,也颇有戏剧的神韵。他说,这些革命样板戏伴随他度过了青年,给予了他青春梦想和人生价值观。“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青年都会哼杨子荣的曲调,因为我们都希望成为像杨子荣那样有勇有谋的战斗英雄。”

  当我问及夏先生的儿女可也喜欢样板戏时,他笑着摇了摇头,说他们哪还听得懂这些戏,他们更愿意看根据样板戏翻拍而成的影视作品,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代沟吧。

  一生之红色情缘

  夏先生出生于1949年,正是新中国成立的同一年。可谓是出生在红旗下,成长在新中国。他经历过不同政治色彩年代,是一个有故事的老人。

  夏先生是春晖的学生,他回想曾经的高中岁月,便唏嘘不已。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高考停止了。当年他响应上山下乡的运动,去了农机厂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他对春晖是有感情的,得知采访他的是年近四十的校友时,便不时地叨念其久违的母校,或是白马湖的美丽,或是曾经春晖的东迁改名,或是后来春晖恢复原状,又或是四十多年前春晖门口的游泳池今可安在。说起这些,他没有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倾向,更像是一个历史的旁观者,在数十年后,将前尘往事悠然诉说。

  就他个人而言,这些红色文物是伴随他成长的精神食粮,是他赖以回忆的珍贵片断。他指着一个印有十大元帅的纪念盆对我说:“我年轻时最崇拜叶剑英元帅,给人特别英武、挺拔的感觉。曾经我也收集过,是拿一个月的工资买的,可惜后来被女儿摔坏了,真心痛啊!”

  当看到毛主席年轻时的印章时,他能够熟练地背出“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看到一张张红色火花时,他又向我们介绍曾经的火柴是如何的盛行,那些火花上的工农形象又蕴含着多少故事。

  可以这么说,夏先生和这些展品有着一样的岁月,他能解读这些展品身前背后蕴含的纪念意义,这些红色展品盛行在他们那个年代,他们那个年龄段的人,都是在这些红色展品的陪伴中成家立业乃至衰老,对党和人民有着最深的热情和忠诚。

  可以想象,这些红色的展品,是火红色的记忆,为夏先生这些经历过时代沧桑巨变的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单纯回忆。它们经历了热情,灾难,彷徨,振兴,它们是老一辈为之难忘的岁月历程,必将凝结成精神的力量,一代一代地传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