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身建设
一位乡村校长的 “童话”情愫—— 记浙江省特级教师、上虞市金近小学党支部书记何夏寿
发布日期:2011-05-30字号:[ ]
    童话,一种文学样式;“金近童话”,一个闻名遐迩的教育品牌

    这个美丽的教育童话,是由一位身有残疾,32年来,一直坚守在农村完小的乡村教师书写的。他就是浙江省特级教师、上虞市金近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何夏寿。

    漫漫童话路

    何夏寿出身于1963年,因3岁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落下了右腿终身残疾。1978年,何夏寿高中毕业,因身体原因他考不了大学。被一所村小吸收为代课教师。代课期间,他出色的语文教学和少先队工作,引起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 1988年,县教育局破格将他吸纳为公办教师。

    1996年,何夏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镇党委、政府任命他为四埠中心完小校长。和大多数农村小学一样,学校所谓的教育就是提高应试成绩,课堂上奉行猛灌,课后开展的是题海战术、疲劳战术。

    何夏寿认为这是教育良知的缺失,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又是校长,应该致力于改变这种现状。1997年春,何夏寿利用校长的“特权”,发挥自己擅长童话写作的特长,组建了一个文学社,指导学生写童话。一年下来,他所带的这个小小文学社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近100篇童话,有2位同学还获得省征文一等奖。

    为了充分开发童话的功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童话中得到美的享受,情的感染,智的开启,德的熏陶,16年来,何夏寿带领全校老师,将童话由写作教学向各门学科拓展,由单一的教学形式向综合的育人方式延伸,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童话育人办学实践。他主持了5个国家、省级童话育人方面的课题,编写了4套童话教学校本教材,开出了56节童话教学公开课,撰写了5本童话育人专著。由于理念正确,行动扎实,且16年持之以恒,实践取得了极大的成绩。

    琅琅儿童心

    何夏寿带领老师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充分挖掘利用学校当地名人资源,把学校打造成最儿童、最文化、最乡村的童话主题公园。

    在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何夏寿一直高举着童话育人的大旗,将唯美、自然、非功利的童话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所有教育领域。学校的一馆一厅,一树一草,一池一塘,移步换景,处处皆是童话。草坪童话、长廊童话、厅堂童话、墙面童话等等教育景点错落有致;校歌童话、校训童话、校使童话、校徽童话等等文化印记相互生辉;读的童话、讲的童话、写的童话、唱的童话、画的童话、演的童话等菜单式的童话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童话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对儿童生命的关照。

    16年来,何夏寿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专长,通过课题研究、公开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坚持每月一次对教师进行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全校教师的儿童文学和儿童教育素养。

    殷殷乡村情

    金近小学远离集镇,更远离城区。在农村教育边缘化的今天,弃农进城已不成文地成为教师成功的标志和象征。作为童话育人模式的创史人,且又是省特级教师,何夏寿有太多进城教书的机会,但他恋农爱农,痴心不改,一直守望在偏僻的农村完小,32年如一日。

    同时,为动员和鼓励教师安心农村工作,他还在各种场合,对老师,尤其是对党员教师说:我们是从小生长在农村的教师,我们熟悉农村,熟悉农民,熟悉农村孩子,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教育资本。把学校办成农家孩子幸福成长的童年乐园,农村百姓感受文化的精神家园。这应该成为我们农村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的教育职责和义务。

    是的,何夏寿就像一位勤勉的种田人,守望着在一方属于自己的田地,用一生的热情,培植着每一棵勃勃成长的禾苗。一年又一年,无怨无悔。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