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老干部天地 > 动态信息
建国后第一张上虞县图,他捐了
发布日期:2011-12-14字号:[ ]

在百官街道文化小区的一间屋子里,住着这样一位老人。他收藏了关于上虞各个时代的交通地图,也曾一步一个脚印踏遍这片土地。80多岁的他,思路清晰,精神矍铄——他就是老工程师张剑英。近日,张剑英老人将伴随自己55年的“1956年版上虞县图”捐给市档案馆。

 

老地图,大作用

  “这张地图虽然破旧,但是反映了建国初期上虞的地形、地貌、地物,很有价值。”市档案馆工作人员蒋明说,当时上虞的不少自然村现在早已消失或更名,而通过这张地图却很容易找寻。

  地图的主人,便是81岁的老工程师张剑英。“这是建国后第一张上虞县图,在搞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交通建设规划中,起了大作用。”老人小心翼翼地翻开泛黄的地图,端详着地图上红色、黄色、蓝色的线条交错编织的岁月足迹,目光深邃而柔和。张老告诉记者,自己曾在交通局工作,当时只有水利局、林业局和交通局的工作人员有这样的地图,而现在完好保存的应该不多,很有可能仅此一张。

  “我之所以一直将它带在身边,是因为以前在工作中经常要用到它。”张老热爱自己的工作和与自己工作相关的一切事物,即使早年已将这张地图烂熟于心,也舍不得将它丢弃。

  当初这张地图是怎么用的呢?张老说,这张地图上所标识的道路,有些是当时存在的,有些则是需要恢复起来的,不同道路的意义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路通了,就能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在前期规划时,用于控制道路起点和终点;实地工作时,对道路进行勘探、测量、设计、施工都离不开该地图。

“现在,我将它捐给档案馆保存,就为了能让后人看到以前上虞的交通情况,或许还能派上用处。”张剑英说。

 

对每座桥都有感情,有空就去看看

“南山重重路迢迢,隐溪弯弯水浪涛,逢山开路到龙潭,遇水搭桥材料难……”这首诗是当年张剑英建造白龙潭新华大桥时,有感而发之作。一座通往四明山革命老区公路上的双曲拱桥,自1972年建成后至今仍屹立在那儿,而桥边一棵苍松树龄已经超过了350年。“是谁想把此松砍?我也就提笔一栏。”为了保护这个老松树,张剑英果断改变设计。如今回想起来,他依旧佩服自己当年的勇气。

  修桥铺路造凉亭,是当年张剑英日夜操劳的工作。热爱工作的他,竟踏遍上虞的山山水水,身为余姚人,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上虞的一片热土。

  1957年,为了发展山区经济,年轻的张剑英跋山涉水测量山区道路,而晚上只能在一个化肥仓库中休息。艰苦的工作和生活,让他肺部支气管扩张,吐血三天三夜晕倒在地。

  忙碌的工作让他没能在第一个孩子出世时陪伴在妻子身边,也不能在母亲临终时见上最后一面,这都让张剑英深感遗憾。他曾自己贴钱帮助岭南乡修建凉亭,也曾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不计报酬义务工作3个月,这让他倍感自豪。

  现在闲暇时,张剑英老人会定期去看看当初自己建造的桥,犹如看望自己的孩子,“看到这些桥一直正常通行,我心里非常快乐。”张老说,接下来要好好整理自己的人生掠影,出一个资料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