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党建 > 社区党建
实行“四制”管理 强化在职党员“八小时外”监督
发布日期:2009-06-15字号:[ ]
   一、工作缘由
 
  近年来,随着“四个多样化”的日趋明显,经济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对党员在社区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了新的考验。有的党员在工作单位表现较好,但在单位外的表现不尽人意,甚至不如普通群众,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就需要各级党组织广泛发动,创新载体,引导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同时依靠广大群众,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扭转监督信息来源窄、途径少、监督滞后的被动局面。为此,上虞市在理顺党员管理体制、对社区在册党员实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对社区在职党员实行了以登记制、公示制、反馈制、征询制为主要内容的双轨管理。
  二、基本做法
  1、统一思想,形成“四制”管理共识。针对一些社区党务工作者对能否管住“级别”比自己高的在职党员感到顾虑重重,怕碰钉子,难有作为;一些在职党员认为自己关系在单位党组织,由社区党组织管理是多管闲事等模糊认识,把统一思想作为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方面,通过召开会议动员,广泛宣传发动,统一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实行“四制”管理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消除党员干部的思想顾虑和模糊认识,为“四制”管理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声势和工作氛围。
  2、突出重点,明确“四制”管理内容。赋予社区党组织相应的监督权,加大对广大党员干部“生活圈”、“娱乐圈”的监督,全面了解掌握在职党员8小时之外遵守党的政策纪律、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参加公益活动等情况,并实行“四制”式双轨管理。即登记制,凡在职党员都要由所在单位负责填写社区居住登记表,交居住地党组织;公示制,将党员的姓名在宣传栏公布,发动群众参与监督;反馈制,对党员参与社区建设作出贡献或违反有关规章制度、不履行义务、有悖党员形象等情况,由居住地党组织填写反馈表,及时向所在单位党组织进行反馈;征询制,凡党员在考核考评、评先评优、提拔任用时,必须征询居住地党组织的意见。
  3、注重实效,落实“四制”管理措施。一是加强指导督查。把“四制”管理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来抓,明确各乡镇(街道)、市直部门党委副书记为具体责任人,定期研究分析情况,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同时,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的“四制”管理实施情况进行抽查,抽查结果作为党建工作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二是健全组织网络。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通过任务书、活动章程、共建协议等形式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三是拓宽参与渠道。各社区党组织建立在职党员联络小组,设立责任区、党员联系户,组建各种形式的党员志愿者队伍,把在职党员组织起来,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
  三、主要成效
  1、社区在职党员的奉献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实施“四制”管理,广大党员更加注重自身形象,单位下班,社区上岗,参与社区建设的责任意识和为居民群众服务的宗旨观念明显增强。社区党组织组建的各类志愿者队伍,使广大党员有了用武之地,目前,全市共有6500名党员为骨干的志愿者活跃在社区,较好地发挥了党的政策宣传员、社区治安的保卫员、社区环境的保洁员、邻里纠纷的调解员等作用,成为社区建设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2、党员教育管理的路子得以拓展。通过实施“四制”管理,破除了党建工作传统模式中的“条”、“块”观念,打破了自我封闭、各自为政的局面,从组织管理、活动方式、工作监督等方面进行了创新。通过加强部门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的协调联系,依托社区党校、市民学校、法制学校等阵地,对在职党员进行教育管理,既形成了党员教育管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又加强了8小时之外群众对党员的监督,促进了党员队伍建设。
  3、社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不断提高。通过实施“四制”管理,赋予了社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的监督权,进一步调动了社区党务工作者的责任心和工作信心。同时,社区党组织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载体,使广大党员群众感到可以干、乐意干,对社区的认同感、眷恋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员为主体、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格局,党建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进一步提高,党在社区的群众基础不断扩大,工作基础更加巩固。
(对社区在职党员实行“四制”管理的做法曾被评为绍兴市组织工作改革创新二等奖,并在全省社区党建工作座谈会上作典型介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